银行业提升支农支小服务水平
栏目:我们的服务与优势 发布时间:2025-09-05

  

银行业提升支农支小服务水平

  日前,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披露2025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显示,上半年银行业持续增强“三农”“小微”领域金融供给、积极改善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实现了信贷投放同比多增。未来,银行业如何积极扎根基层,更好地为“三农”“小微”提供金融服务?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与业内人士。

  “三农”是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今年4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化“三农”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等要求。在政策的指引下,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三农”。

  国有银行在金融支持“三农”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农业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行在“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县域贷款在过去两年连续增量超万亿元的基础上增加9164亿元,总量已突破并站稳10万亿元,达10.77万亿元。农业银行农户专属产品“惠农e贷”余额1.79万亿元,新增2979亿元,增速19.9%。重点领域方面,农业银行全力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拓展粮食全产业链信贷服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增速23.7%。同时,积极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加大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相关领域融资供给,贷款余额分别为2.70万亿元、2.44万亿元,增速分别为21.3%、8.5%,均高于该行贷款平均增速。

  为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国有大行正不断下沉服务。农业银行副行长孟范君表示,农业银行持续延伸县域乡村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积极下沉服务触角,完善网点布局,有序推进惠农通服务点提质升级。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乡村版,努力加强流动服务补充,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农村服务渠道体系,不断提升到村到户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三农”智慧银行建设,不断优化农户贷款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效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助力“三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获悉,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在今年1月至7月,累计投放粮棉油贷款118.7亿元,余额353.4亿元,净增34.6亿元。农发行宁夏分行则立足宁夏水资源短缺和种源丰富的现实情况和资源禀赋,着力提升“水地种资技”各生产要素效能,支持区域性粮食、蔬菜、牛羊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累计投放水利、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全域整治等贷款11.76亿元,新建52万亩、改造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

  在金融助农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兰溪农商银行与农业农村局建立“农创客”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已为“农创客”提供信贷资金9781万元。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永嘉农商银行副行长吕永攀介绍,该行开展以“星级信用村”创建为载体的整村授信工程,通过网格划分,做好农户信用档案建档、评级、授信和签约等工作,实现农户“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贷款资金。

  “银行体系需要完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三农’。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大中小银行之间需要分别调整支持‘三农’的发展规划,在倾斜金融资源的同时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开创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局面。”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1%,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推动。去年10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随着该机制的落地生效,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质效明显提升。

  记者了解到,北京农商行积极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快速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动的高效服务机制,持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了解小微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不断完善小微业务前中后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推动“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落地。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平阳农商银行深化与各类企业、小微园区等党建联建,对接开展政银企三方座谈,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并推广线上融资产品。截至目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7亿元。

  “农业银行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将支持范围扩展到民营、外贸、科技、消费等多个领域。自机制启动以来累计为270多万户小微企业授信4万多亿元,发放贷款3万多亿元,授信户数、金额和贷款余额均居可比同业前列。”农业银行副行长王大军说。农业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贷款余额4.24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客户数521万户。

  江苏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苏省已组织走访企业40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9万亿元。6月末江苏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同时,江苏金融监管局将银行落实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成效作为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重要一环,鼓励银行优化绩效考核、增加专项费用,调动工作积极性,并鼓励银行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幅度。今年以来,江苏省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去年下降34个基点。

  数智化是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智能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

  来自建设银行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0%;贷款客户36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0.45万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金融科技的运用有关。建设银行副行长雷鸣表示:“我们持续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升级,不断打造全产品链、全流程、全链路、全场景的供应链产品服务体系,上半年累计为13.22万户链条企业提供6884亿元的融资支持。”

  邮储银行进一步完善了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赋能普惠金融。邮储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介绍,邮储银行“邮智”大模型适配吸收多款主流大模型,通过“模型蒸馏”等技术优化模型性能,增强图文理解、文生图、语言合成等多模态能力,并开展了230余项大模型场景建设。“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接入票据业务交易机器人“邮小盈”,实现全品种票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智能审贷助手”每天支持“三农”、信用卡等信审场景超3万笔业务,对10余种图像进行有效识别、提取以及分类,审贷效率进一步提升。

  农业银行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用数”能力。王大军介绍,该行敏捷迭代风控模型,织密“多维过滤网”,从源头上把好准入关。全面推进普惠零售贷款“现场+远程”集中作业改革,创新风控模式,提升风控质效。坚持提升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智慧办贷为基层赋能减负。

  董希淼认为,未来,银行应积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网点服务上云方式,优化客户体验,不断降低运营成本。主动对接工商、税务、公安、医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加强数据共享,打通涉农数据融合应用通道,着力解决政府、金融、小微企业、农户等多方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难等问题,从源头上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